香饽饽留学海归变海待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?

2016-07-28 阅读:22260 来源:东方网
分享: 
国留学回流率已超过50%,海归已从“黄金时代”逐步进入“镀金时代”,现在已步入“青铜时代”。

海外留学归来的“海龟(归)”,曾是高端人才的代名词,是许多单位争相聘用的“香饽饽。近年来,情况正发生显著变化。他们的就业不再像以前那样方便,那样到处通行无阻,工资待遇也不特别高,与国内大学毕业生差不多,有的一时甚到难以找到合适工作,成了“海带(待)”。

这一变化是怎样形成的?有人说,“物以稀为贵“。改革开放后,我国留学人数不断增加,至2007年,累计留学人数为121、2万人,当年为14.4万人,到了2005年底,累计总数达到404、21万人,当年增至52、37万人,8年时间增加了近4倍。而且,留学人员的回流率大大提高,2007年为26、4%,2016年增至54、8%,翻了1倍多。这表明,出国留学已逐步走向大众化,“海归”不再“稀”奇,按“物以稀为贵”的法则,使“海归”不再拥有过去那么亮的光环。

这可以说是一条原因。不过,我认为,最主要的不是“海归”的数量多了,而是“海归”的整体质量下降了。过去,出国留学多为优秀学子,而且为振兴祖国的理想所激励,学成归国后多成为知识精英。如今出国留学成潮,留学门槛越来越低,一些未考取国内大学或难于进入国内大学的学生,纷纷出国留学,用金钱换回一张洋文凭,归国后虽然也是“海归”,其学养技能实际上逊于本土人才。这一情况与多年前的台湾地区相似。
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台湾经济不发达,绉大多数学生都是凭着优秀成绩取得各种奖学金出洋深造的,这些“海归”基础好,又努力,在海外真正学到不少东西,多成为台湾社会的中坚。到80年代,台湾富裕起来了,大批人开始自费留学,目的是镀金,从这时起,“海归”也就不那么吃香了。如今我们大陆的部分“海归”掉价,正如当年的台湾情形一样,是由于这部分“海归”的含金量大大缩水了。有人说得好:“缩水的东西再想谋个好价钱,就不大符合市场规律了。”

明确这一点,我以为有助于纠正一种看法,认为一些“海归”难于找到工作,是由于现在“海归”过剩。实际上,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需要千千万万高质量人才,人才不是多了,而是少了,许多地方与单位都在向国内外延揽人才。问题是人才要真正有“才”,无才少才的人,即使挂着“海归”的招牌,也不再受欢迎。这说明职场上的人才竞争,不再唯学历唯文凭,包括洋文凭在内,都要经过实际素养能力的检验,以能力来证明价值。这是识人用人上的进步。

尽管“海归”已从“黄金时代”逐步进入“青铜时代”,但这一群体中的成员情况也是各各不同的,其中有真才实学归国后受到重用的“海鲜”,也有草包式的“海草”,不宜简单地将它们”一锅煮“。只是提醒那些只是着眼于混文凭去镀金的盲目留学者,靠金钱是难于镀成”知识精英“的,搞得不好会耽误自身,”赔了夫人又折兵“,不可不慎。那些滥竽充数的“海归”,一时成为“海待”,只要正确识识自已,抛弃以洋为贵的优越感,不要“高不成,低不就”,以现实的态度去择业,适当的岗位还是有的,“面包还是有的”。

标签: 就业 留学海归 发布于:2016-7-28 16:18 51offer编辑:niki